人稱「霞哥」的伍錦霞,1914年生於美國舊金山(即三藩市),是美國第二代華僑,祖籍中國廣東省台山。伍錦霞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。伍父是當地殷商,份外注重子女的中華意識,故伍錦霞縱然居於海外,仍學習中文及粵語,這為她日後來香港拍攝電影立下契機。
伍家上下均愛好粵劇,獨伍錦霞一人鍾情電影。她少年時期曾任戲院售票員,有機會欣賞大量電影,無形中增加她對電影的知識,更結交不少留美的影人及粵劇界伶人,粵劇名伶韋劍芳、在美國華商資助下創辦大觀公司的關文清與趙樹燊等,都與她份屬友好,為伍錦霞的電影製作路打下良好的基礎。
1935年至1949年間,伍錦霞活躍於華人影壇,參與製作電影共十一部。她不單是女性導演先驅,更是中國國防電影的先鋒人物之一:將西方女權意識和海外中國人民族意識帶入華語電影。雖然伍錦霞引領華語電影走向世界功不可沒,卻遺漏在美國、甚至中國電影史上,非但未能佔上一席位,有關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,不禁令人婉惜,同時也為「霞哥」添上一份傳奇色彩。
1935年,伍父為實現女兒的電影夢,與朋友合資開設光藝聲片公司,後改名國泰影片公司,攝製首部在荷里活拍攝的粵語歌唱有聲片──《心恨》(又名《鐵血芳魂》),由唐隸忠執導,黃悲路及韋劍芳主演,並由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伍錦霞出任聯合監製。「霞哥」雖然初出茅廬又毫無製作經驗,卻憑着一股熱血,租下攝影棚隨即開機拍攝,盡見其明快爽朗的處事作風。
《心恨》的故事以1932年的「淞滬之戰」為背景,講述一位粵劇女伶與一名飛行員之間的愛情悲劇。愛情橋段看似通俗,但戲中描寫國難當前女性的任務,明言救國不分男女,歌頌為祖國犧牲小我的高尚情操,足以預示伍錦霞日後的個人標記:女性主義和愛國主題。
《心恨》的成功,除開創華人導演在美國拍攝粵語片的先河,更提高海外中國人的民族意識。1936年伍錦霞到香港宣傳,翌年執導其處女作《民族女英雄》(1937)。劇情顧名思義講述女性參軍,韋劍芳飾演投身中國軍隊的女子,與男性一起抗敵,保家衞國。《民》片的女性意識鮮明,上映後獲得廣東女權協進聯會讚揚並授予獎狀,以肯定伍錦霞對女性國防電影的成就。
受當時的政局影響,國防意識滲透在許多文化藝術中,宣傳保衞國家甚至成為不少藝術工作者的使命,《民》片的廣告便寫上「誓以頭顱保國土」、「婦女的光榮史」等字句。年僅二十二歲的伍錦霞初執導筒,處理嚴肅的國防題材,加入大量歌唱及喜劇橋段,莊諧並重,充分顯示其創作才華。
伍錦霞拍畢《民族女英雄》後,決定留港繼續發展其電影事業。同是舊金山華僑的大觀聲片有限公司老闆趙樹燊極為欣賞《民》片,旋即邀請伍氏加盟,並開拍由吳楚帆、韋劍芳、林妹妹、周志誠主演的倫理劇《十萬情人》(1938)。同年,伍錦霞自編自導了時裝故事片《妒花風雨》(1938),又與梁偉民合導悲喜劇《一夜夫妻》(1938),題材甚為多元。
1939年初伍氏破天荒執導全女班演出的電影《女人世界》。《女》片是香港第一部電影由全女班上陣,三十六個角色分別來自社會上不同階層,各行各業,性格迥異。伍錦霞通過多種不同的女性形象,和每個角色獨特的身世與際遇,揭露女性在社會上面對的種種問題和困境,並加以批判。
拍畢《金門女》(1941)後,伍錦霞接管了家族的電影進口和發行買賣生意,並創辦銀光影業公司。四十年代中後期,伍錦霞曾一口氣買下三十部南洋影片公司電影的美洲放映權,又購入大量粵語片在北美、中南美等地戲院發行。伍錦霞搖身一變成了粵語片發行商,一直至六十年代。期間,伍錦霞更在紐約開設中央戲院,專門放映華語電影,尤以粵語片佔大多數。
唯伍錦霞對電影製作事業念念不忘,繼《金門女》後相隔六年再執導演筒,1941年至1949年間共拍攝三部粵語片。《藍湖碧玉》(1947)、《虛度春宵》(1948)皆在加州拍攝;《怒火情焰》(1949)則在夏威夷拍攝,風土人情盡攝入鏡頭內,是伍氏最後一部獨立製作的作品。
三、四十年代,女性主義抬頭,女性身份認同普遍提高,在這大環境下,加上伍錦霞好強不屈、大膽敢為的女中丈夫個性,使她的電影兼具跨性別限制、跨文化的特色。其首部執導電影《民族女英雄》中,帶出女性主動參軍的形象。觀照1935年《心恨》中女性對國家的付出,只能提供金錢支援,《民族女英雄》中的女性形象更積極主動。伍錦霞其後的電影雖不以國防為重點,但慣以女性情感推進劇情,戲中女角都敢於追求自己的身份和愛情,堪比伍氏自身寫照。
此外,伍錦霞身為華人,雖然未能打入美國電影主流市場,卻打開唐人街、甚至是東方的市場。伍父的粵語教育派上用場,加上挾荷里活之名而來的身份,令華南觀眾對伍錦霞這位年輕女監製另眼相看,導演機會接踵而來。伍錦霞作為美籍華人女導演,她的成功說得上是集天時、地利、人和於一身。
|